close

TEWL   

    TEWL(trans-epidermal water loss),簡單來說就是:

    身體中的水分,穿過皮膚逐漸散失跑到外面環境中的數量(如下圖所示)

    tewl.jpg     

    檢測TEWL方式很簡單(如下圖所示):將一小容器罩在皮膚上,紀錄單位時間&單位面積內,水蒸氣的壓力變化量,就能推得:從皮膚漏失多少水分。

    evaporimeter.jpg

    不過,影響TEWL值的因數也相當多。

    例如:不同的檢測部位、是否有流汗、皮膚表面的溫度高低、身體的健康狀況、不同人的皮膚、空氣流通狀況、環境的溫度&溼度高低、不同的檢測儀器、儀器本身的誤差......等等。

 

    但總體而言:TEWL的檢測,還是有相當可靠的參考價值。

   

    另外,這數值的大小也被認為,與「皮膚防護功能的健全與否?」有關,而且呈反比關係!

   

    TEWL值愈小,表示水分偷渡出皮膚的程度愈小è皮膚防護層愈健全;

    TEWL值愈大,表示水分偷渡出皮膚的程度愈大è防護層愈受損嚴重。

 

    因此,檢驗皮膚的TEWL,可以作為「皮膚健康與否?」的一項參考指標之一。而且這方法屬於「非侵入式」的檢測,對人體本身而言,相當安全!

 

   

經皮吸收(percutaneous absorption)

    「經皮吸收」係指:某化合物被皮膚吸收的程度(速率大小)

   

    這類檢測,對醫藥方面相當重要,尤其評估:該藥物的有效性為何?是否有潛在毒性,造成其它副作用的產生?......等。

   

    但是實驗過程,卻不那麼討喜,要不所花時間太多,如:等待生理作用後,檢驗尿液中的代謝產物;要不就是會帶來痛感,像是:貼布剝除法、抽血、或組織切片等。

   

    因此「TEWL值」與「經皮吸收率」便能扯上關係了。

   

    首先兩者的模式:都是某化合物,要穿越過皮膚()──只是前者是由內到外,後者則被希望由外到內。

 

    再來兩者顯然都與皮膚的防護層健全程度(特別是角質層部分)有關。

 

    加上檢測「TEWL值」比其它測試「經皮吸收率」的實驗,簡單、方便又無害。所以拿「TEWL值」作為「藥物經皮吸收效果」的判斷指標,似乎是相當好的選擇。

 

    理論上:當TEWL值變大時,表示皮膚防護層結構較鬆散,藥物應該容易被皮膚吸收才是──但實際上,研究皮膚炎患者塗抹藥物後的吸收效果比較,卻往往南轅北轍。

 

    為何會如此?

    有人認為下列3方面因素影響所造成的:

(1)實驗方法的差異。

    例如:藥物塗抹的時間?所選用的檢驗方式、測試儀器?化合物(藥物)本身的理化特性?......

(2)不同受測者之間的差異。

    例如:年齡大小的影響?皮膚本身的狀態?皮下血流量的影響?......

(3)受測部位的差異。

    例如:是塗抹於手上、臉上、還是背上?......

 

    那麼「TEWL值」與「經皮吸收率」是否真的存在某種關係──可以用來推斷藥物的被吸收率?

 

TEWL vs. 經皮吸收

    目前的研究確定:「TEWL值」和「經皮吸收率」皆與「皮膚的防護層功能」有關。

 

    大多數的實驗也指出:「TEWL值」與「經皮吸收率」有高度相關性。

    只有少數提出,兩者根本沒有對價性可言。

   

    比如有人研究:

人體:「TEWL值」與「Hexyl Nicotinate(HN) 經皮吸收率」的關係(in vivo)

    HN是一種血管擴張劑,會促使血流量增加。並用LDF(Laser Doppler Flowmetry)檢測:皮下微血管的血流量是否增加?

    結果發現:給予HN到測得血流加速的時間愈短,表示皮膚防護層受損愈嚴重。但是這LDF數據與TEWL的關連性並不高。

 

老鼠:「親水性化合物」與「親脂性化合物」的經皮吸收(in vivo)

    老鼠是基因改造的無毛老鼠(hairless rat)。在照射紫外線(600 J/2)前後,同時檢測TEWL與尿液中皮質醇(hydrocortisone)的代謝產物量。

    結果發現:不管是親水性或親脂性化合物,其吸收的變化量與TEWL皆具有關連性,而且不管是正常或受損的皮膚皆同。

 

皮膚病患:「TEWL值」與「Hexyl Nicotinate(HN) 經皮吸收率」的關係(in vivo)

    這些病患包含五種皮膚疾病:autosomal dominant ichthyosis vulgaris(ADI), X-linked recessive ichthyosis(XRI), autosomal Recessive Congenital Ichthyosis(CI), dyskeratosis follicularis(DD) erythrokeratoderma variabilis(EKV)。同樣以LDF檢測。

    結果發現:病患組的TEWL值與HN經皮吸收的關連性,高於控制組。

    此結果似乎與前面提過研究的相衝突。

    但實際上發現:LDF所量測的數據,與TEWL數值,其實是互補性的。

    化合物在皮膚中的移動,TEWL量測偏向:水分穿過皮膚的「動態平衡擴散」;LDF則主要是看:化合物從皮膚表面進入到作用位置的「lag phase」。

    簡言之:TEWL表示「平均發生量」;LDF則可以表示「發生快慢」。

 

小鼠:受損皮膚「TEWL值」與「經皮吸收率」的關係(in vitro)

    無毛小鼠(hairless mice),以丙酮(acetone)破壞皮膚後,取下皮膚,做擴散測試。測試物質有:蔗糖(sucrose)、咖啡因(caffine)皮質醇(hydrocortisone)、雌二醇(estradiol)與黃體素(progesterone)

    結果發現:丙酮破壞皮膚後,TEWL與蔗糖、咖啡因&質醇的經皮吸收率,呈高度關連性。但是,皮膚受損並不會增加雌二醇與黃體素吸收率。(如下表)

化合物

(compound)

分配係數

(partition coefficient, Ko/w)

相關係數

(correlation coefficient, r)

蔗糖

3.7

0.82

咖啡因

0.02

0.86

皮質醇

1.5

0.82

雌二醇

2.7

0.72

黃體素

3.9

0.01

    由表可知:TEWL似乎適用於預測「親水性」與「親脂性」化合物的經皮吸收率;但「高度親脂性」的化合物,則無效。

 

探討   

   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,應該來自於實驗設計的不同。

    是採用in vivo測試,還是in vitro測試?

    是採用人體試驗,還是動物試驗?

    測試的化合物是親水性的、還是親脂性的?又其親合程度大小?......等等。

   

    所以研究人員對於「經皮吸收率」與「TEWL值」關連性,得到不一樣的結果,提出不一樣的推論!

 

    至今仍缺少真正代表性的實驗模式。

    理想上:此實驗模式應該能比照實際狀況(in vivo)、具通用性(不同化合物、劑型、載體、受測者......)、具可靠性(結果再現性好)、同時便宜、快速又安全。

    當然,這些依然還需要科學家們的努力!

 

    但現在至少可以肯定的是:

    當TEWL增加時,表示皮膚受損了。

    (該好好採取保護措施了!)

    超音波、或離子導入的使用,要看看是為了何種類型的活性成分。

    (傷害了皮膚,破壞了防護層結構,並不代表能提高這些成分的吸收率!)

   

寫在最後:

以上內容源自閱讀書籍文章、網路訊息之心得分享,有任何不足之處,請不吝賜教!by阿德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