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包油劑型(O/W emulsions)
此類劑型的HLB值介於7~16,在化妝品配方中所占比例最大。
通常配方裡面的含油量約10~35%;若是要觸感清爽一點者,則油的比例可降為5~15%。
選用的乳化劑,通常是親水性要略大於親油性,這樣才能維持乳化體的穩定。
若採用陽離子或陰離子界面活性劑,能讓油水界面帶有電荷,並藉由互斥作用達到穩定乳化體效果。
若選擇的乳化劑為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,則是依靠其親水端與水分子產生氫鍵,來達穩定功效。
此外,為了增加穩定度,通常會將水相(即連續相)的黏度提高,防止油滴(分散相)因比重差異,逐漸上浮而發生分離;或是可在油滴(分散相)裡添加如:蠟......等比較重的油性分子,來增加油相的比重。只是這些分子的添加,常常會令塗抹時的觸感,變的厚重、油膩。
Carbopol類的高分子化合物,是常見的水相增稠劑。但是會受到電解質或陽離子的影響,而使穩定度下降。Carbopol類使用比例高時,Veegum (Magnesium Aluminum Silicate)可搭配使用來改善觸感。
油包水劑型(W/O emulsions)
此類劑型的HLB值介於2.5~6。在化妝品配方中所占比例略少於O/W劑型,主要是因為其偏油膩的膚觸。但是對於醫藥成份,使用此劑型較有利於藥物的吸收(對比於O/W劑型)。
通常配方裡面的含油量約45~80%。
選用的乳化劑,要有良好的油相(連續相)溶解度,可以有效降低表面張力,並能迅速於油水界面形成一穩固的、無電荷的界面膜。
一般多採用呈中性的乳化劑,若是選用陰離子界面活性劑,通常還需要更多的乳化劑來幫助穩定,因而顯的浪費。
對W/O劑型而言,堅固的界面膜,對乳化體的穩定,比利用電荷相斥作用來的大。
近年來,會在W/O配方中,加入酯類、吉布特醇(Guerbet alcohol)或聚矽氧烷(Silicones)類,來改善W/O劑型的油膩感。
複合式劑型(W/O/W or O/W/O emulsions)
這類多重乳化劑型,被很多研究藥物傳遞者使用,期望能增加藥物吸收率。
例如:W/O/W劑型,包覆蛋白質藥物於內部的水相裡,可以免於被腸胃道的酵素消化降解,並且能增進親水性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性。對於化妝品而言,此類的觸感,更優於W/O劑型的油膩厚重感。
W/O/W劑型可能包含18~23%的油相,與3~8%的親油性乳化劑。
其製作,通常會先產生W/O乳化體,再加入水相&親水性乳化劑中,最後變成──水-包油-包水──形態。
W/O/W劑型中:W/O部分的HLB值<6,通常用非離子型或高分子聚合物類的乳化劑;而O/W的HLB值>15,採用具高度界面活性力的離子型乳化劑。
O/W/O劑型製作類似W/O/W劑型。其W/O部分的HLB值<6,同樣用非離子型或高分子聚合物類的乳化劑;但O/W部分的HLB值>15,則採用具低度界面活性力的離子型乳化劑。
聚矽氧烷包水劑型(W/S emulsions)
聚矽氧烷(silicones)在化妝品中,可以用來:
取代各式合成或天然油脂;
或改善油脂類帶來的油膩感,特別是近幾年來,使用比例愈來愈高的植物油類;
或利用其降低界面活性的能力,來增強界面活性物質作用。
不過,聚矽氧烷並不會溶於水,具有斥水性,同時也難溶於油脂類。
所以要成就W/S乳化劑型,必須對聚矽氧烷的官能基部份進行修飾。
例如:
透過(polyethylene-oxide base)+(polydimethylsiloxane hydrophobic polymers)方式,產生像Dimethyl copolyol乳化劑,可以幫助形成W/S乳化體。
又:(hydrocarbon chain)+(silicone polyether polymers),可以改善其它油類在W/S乳化體中的相容性,加強乳化體的穩定。
這些W/S乳化劑,不像其它碳氫化合物乳化劑(hydrocarbon emulsifiers),分子量大時,會變成固體狀態。即使W/S乳化劑的分子量很大,仍可以呈現液態,對於配方調配上有不小的便利性。且在油水界面處,形成穩定兼具黏度與彈性的界面膜。
W/S劑型的調配,通常將乳化劑置於油相,在與水相相混。例如:保濕霜,可用2~3%的laurylmethione copolyol於23%的油相裡,在加入含電解質的水相而成。
寫在最後: 以上內容源自閱讀書籍文章、網路訊息之心得分享,有任何不足之處,請不吝賜教!by阿德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