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 通常要判定皮膚的保濕度──乾燥或正常──有兩類方式:臨床檢視,或生物工程檢驗。

 

『臨床檢視』  

    皮膚科醫師針對皮膚產生的現象加以判定。如:皮膚表面外觀、粗糙度、鱗狀或龜裂現象……等,偏向根據皮膚病態表徵。主要是依靠:視覺與觸覺上的評估。

 

『生物工程檢驗』  

    生物工程檢驗儀器,市面上已經非常繁雜。例如根據皮膚的:導電性分析、光學顯微鏡微觀狀態檢視、角質防護層評估、機械力(如彈性)評估、核磁共振影像、熱傳導暫態分析(transient thermal transfer)或鱗狀皮膚評估……等。依靠不同的生化或物理因子變化,來檢定。

   

    而對保養品而言,這些開發出來的儀器,更需拿來作為評估:保濕產品是否有效?又改善程度有多少?的解答工具。因此很多實驗方式被提出,以能互相比較。舉例而言,這些保濕度檢測流程概述如下:

『短期/單次給予~測試(Short-Term Tests/Single Application)』

    測試部位多數在前臂內側皮膚,塗抹劑量為2㎎/㎝2通常有兩種實驗進行模式:

(1)樣品抹於皮膚上後è靜待1小時(或有的是3小時)è軟毛巾移除樣品è至實驗結束。

    檢測塗抹前後期間(共2小時):保濕因子變化。

2樣品抹於皮膚上,但是保持在封閉狀態,如貼布覆蓋著è隔夜,待16小時

    è移除貼布&樣品è至實驗結束。

    檢測塗抹前後期間(共24小時):保濕因子變化。

    樣品及覆蓋物的移除,很關鍵!尤其是測試樣品所含脂質量比例很高時,會令皮膚保濕度瞬間變高,而影響判斷保濕成分功效的準確度。

『長期/多次給予~測試(Long-Term Tests/Multiple Application)』

    測試部位與給予劑量,類似前述。但實驗期間延長為兩週,僅有第一週施予樣品,第二週不施予。每次給予樣品12~16小時,檢測保濕因子變化,直到實驗結束。

  

    以上屬於較傳統實驗模式,我們還能加上即時監測:角質層本身對外在刺激時的反應,來協助推斷這些保濕程度的提升,是為什麼?其中,這些刺激包含有:物理性(如水、覆蓋物、延展或熱等)&化學性(如藥物、過敏原等)

    這類的測試有:

The Sorption-Desorption Test (SDT)

    能告訴實驗者,角質層保水能力的轉變。通常是將50μl的水,施於皮膚上,待10秒後,以軟毛巾逝去。探針檢驗角質層中隨時間(第0、0.5、1、1.5至第2分鐘)的水分變化。

The Moisture Accumulation Test (MAT)

    能得知保濕成分累積於角質層中的量。通常是樣品塗抹開始,探針即進行檢測,每0.5分鐘測定一次,持續3分鐘。

The Plastic Occlusion Stress Test (POST)

    可探得角質層保濕能力及防護層的健全程度。通常以小塑膠皿(plastic chamber)覆於皮膚上24小時,檢驗皮膚水分散失量,稱為SSWL(Skin Surface Water Loss)

 

    其它檢驗方式:

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

    紅外線有很強熱效應,易於被物體吸收,通常被作為熱源。透過雲霧能力比可見光強。在通訊、探測、醫療、軍事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。

    而近紅外線波長在0.751.4μm,常被用來測定生物組織中水分的含量,另外像是夜視鏡,也多採用此波段的紅外線。

    所以拿來搭配上「拉曼光譜(Raman spectroscopy)」,可以快速、便利檢驗皮膚的保濕度。

 

臨床與生物工程方法關聯

    皮膚的臨床觀察結果,可以與這些檢驗儀器結果相互印證。並就此能提供患者(或消費者)更加快速、簡便的測定,而盡快施予適當的治療(保養)方式。

    已有很多實驗室開始搭配使用,如:

皮膚檢測儀Corneometer CM825的檢驗數據vs臨床對乾性皮膚的判定:

Clinical grade

Arbitrary unit

Very dry

30

dry

30-40

normal

40

 

寫在最後:

以上內容源自閱讀書籍文章、網路訊息之心得分享,僅供參考,有任何不足之處,請不吝賜教!by阿德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德 的頭像
    阿德

    保養之道

   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