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冷的冬天到了!
西伯利亞的乾冷氣團,除了帶走你身上的熱量,也順帶吸走了你皮膚的水分。因此,皮膚看起來乾乾皺皺的,好像廣告裡乾枯的蘋果,一點吸引力也沒有;嚴重些,甚至乾裂脫屑,發癢難耐。
所以「保濕」可是冬天的一大重點!
(當然,不是只有冬天才要保溼,一年四季都要。只是乾皺問題到了冬天很容易被突顯!)
我們都知道:生命源自於水。
因為「水」是絕大多數生化反應的主要溶劑,也就是說沒有「水」的存在,生物的新陳代謝反應就不會發生。所以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,其體內的「水」大約占70%,並同時配備了多套防護措施,避免「水」的大肆逃逸。
而其中──皮膚──就是身體保住「水」的最重要防線。她的防範措施有:
『角質層』
角質層是皮膚表皮的最外層,厚度大約10-20μm,是由一群自我犧牲的「角質細胞」,像磚塊般層層緊密堆疊;並加上「脂質」如同水泥一樣將這些磚塊間縫隙補滿,使水分子難以穿越。
這些死掉的角質細胞,通常呈扁平六角狀,外面有一蛋白質構成的膜,包覆著大量角蛋白(keratin)。
它們最初是出生在基底層(stratum basale),然後逐漸上移,細胞型態開始發生變化,變為柱狀到多角狀突出,稱為棘狀層(stratum spinosum);再往上到達顆粒層(stratum granulosum),細胞內開始產生兩種不同類型的顆粒體:(1)不具膜的顆粒:會促進角蛋白(keratin)聚合成角質纖維細胞,進行角化;(2)具膜的顆粒:則在被胞吐後形成防水脂層,阻斷來自底層血管提供的養分,使細胞死亡;於是細胞開始死去,但卻不會被分解掉,他們穩固住自身,並彼此緊緊相疊,成為角質層(stratum corneum)。
角質層的緊密堆疊結構,使得它能有效防止TEWL(trans-epidermal water loss),將水分擋在體內。另外也連帶防止了微生物或化學分子的侵擾。同時,最外層的角質,隨時準備讓位給下層,自己剝落,帶走體表上的一些廢物或環境汙染物。
──因為「角質」的犧牲,才能換得人體(細胞)的生存!
『天然保濕因子(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, NMF)』
NMF為皮膚中一些親水性分子(hydrophilic)的總稱,這些分子的功用為牢牢的抓住水。它們佔角質層約20~30%(w/w)。所包含的成員有:
胺基酸(amino acids) 40.0 %
咯烷酮羧酸鈉(sodium pyrrolidone carboxylic acid, sodium PCA) 12.0 %
乳酸鹽(lactate) 12.0 %
尿素(Urea) 7 %
離子(Ions)(e.g., Cl-, Na+, K+, Ca2+, Mg2+, PO43-) 18.5 %
醣類(Sugars) 8.5 %
氨、尿酸、葡萄糖胺(ammonia, uric acid, glucosamine) 1.5 %
檸檬酸、甲酸(citrate, formate) 0.5 %
NMF由於具有親水性質,所以當皮膚浸濕或清潔時,容易讓皮膚中的NMF流失,降低皮膚保濕能力。因此建議清潔時使用溫和型的界面活性劑較佳。
另外由前面可知:NMF中的「胺基酸」及其「衍生物(如:PCA、urocanic acid)」,占所有天然保濕因子超過一半的比例。而這類NMF,主要是經由酵素,降解絲蛋白(filaggrin)而來。所以,當年齡逐漸增長,酵素活力下降,NMF的含量就跟著下降,因此皮膚保濕能力也會跟著變差。
另外有研究(in vitro)指出:絲蛋白(filaggrin)的降解反應,受到水活性(water activity)影響。當水活性介於0.7~0.95時,降解反應發生;但水活性過高時,絲蛋白(filaggrin)不會被降解;水活性太低,則酵素失去活性。
因此當所在環境的「相對溼度」偏高時,只有少量的NMF產生;而在較乾爽環境下時,降解絲蛋白(filaggrin)的酵素活性會提升,增加NMF來守住身體的水分。另外,化學物質的接觸也會有類似的影響。
NMF除了最主要的「保濕」功用外,還參與了其它生化機制。如:乳酸鹽(lactate)&鉀離子(K+)會影響「皮膚pH值」&「角質層結構穩定」;L-乳酸(L-lactic acid)會刺激「神經醯胺(ceramide)生成」,健全皮膚的防護能力。
寫在最後:
以上內容源自閱讀書籍文章、網路訊息之心得分享,僅供參考,有任何不足之處,請不吝賜教!by阿德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