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科學,就是將雜亂無章的未知,透過觀察、整理與驗證,轉變為分門別類的已知。
對於皮膚學的研究亦然。
目前雖然有很多研究著手了解皮膚與生理機制,企圖了解是什麼樣的因素,造成皮膚如此、這般的現象或病徵。但仍未有足夠全面(至少不會彼此矛盾)的資料,從機制或成因下手去進行分類。
因此現階段而言,人們還是習慣於以臨床觀察到的皮膚狀態表徵進行分類。
但從實務上來說,我們生存在時時變動中的環境下,皮膚的狀態當然亦隨時因應變化中。舉例而言:油性皮膚經過清潔劑的清洗後,由於皮脂膜被洗掉,加上pH值的改變……等變化,可能造成水分大量散失,而轉換成乾性。若此時進行觀察,可能得出乾性皮膚的結果,但實際上卻是油性的。
所以說要好好依臨床觀察結果,精準細分人類皮膚的類型,實在是件大工程,也容易因環境、檢測方式……等其他因素造成誤判。
不過在尚未有更貼切的分類系統分類(不管是以「成因 ──生理機制」或「表徵──臨床觀察結果」為準)可供使用之前。現在大多數人所採用的系統,係將皮膚分為4類型:
1. 正常皮膚(Normal skin)
2. 乾性皮膚(Dry skin)
3. 油性皮膚(Oily skin)
4. 混合性皮膚(Mixed skin)
※正常皮膚(Normal skin)
所謂正常皮膚指的是:未有其他任何異常現象的皮膚。
傳統上並無特別對正常皮膚做定義,所以說只要那些沒出現乾燥、脫皮、泛油、紅腫、痘痘……等問題的皮膚,亦不屬於乾性皮膚(Dry skin)、油性皮膚(Oily skin)或混合性皮膚(Mixed skin),就能劃分為正常皮膚類型。
對正常皮膚來說:
(1)因為角質層細胞間的鍵結良好,彼此堆疊緊密,所以有光滑的好膚感;
(2)因為有健全的膠原蛋白、彈力纖維與細胞間基質,所以充滿彈性,緊實無皺;
(3)因為新陳代謝完善,所以不會脫屑乾裂現象或膚色暗沈。
※乾性皮膚(Dry skin)
乾性皮膚同樣亦無明確定義,因為一般所謂的乾性──多來自感官的縱合感受,而個人的感覺認知又相當主觀。同一現象可能對A而言覺得可接受;對B卻覺得太乾了。
而以科學家觀點(從生理機制著眼)來說:只要角質細胞間的鍵結能力或細胞新陳代謝能力發生異常,就會出現皮膚乾裂、脫屑現象。
......所以就是乾性皮膚類型?!
當然不能如此輕易下斷語!發生這些現象,並不代表皮膚就屬於乾性,其他類型的皮膚也可能產生類似的異常反應。
那怎樣判斷乾性皮膚呢?
在回答這問題前,先來了解一下皮膚是如何防止水分散失的?!
首先,角質層細胞本身的結構就不利水分穿透。
此外又有天然保濕因子(Natural Moisture Factors, NMF)抓住水分子,能抵抗水分想要奔向大氣中的傾向。這些保濕因子來自於被酵素分解後的絲聚合蛋白(fillagrines)碎片──即胺基酸。所以對皮膚中NMF的含量,酵素本身的品質與數量,佔有重要關鍵地位。
另外角質細胞間還有防水的脂溶性物質存在,進一步防止身體水分的流失。這些脂溶性物質包含:脂肪酸、固醇類與神經醯胺。
目前對於皮膚保濕的機制,可粗分為兩種理論:溼度平衡論(balance moisture theory)及酵素調控論(protease regulation theory)。但實際上,真正造成原因卻會依案例的不同,而有相異的因子參與其中。
但至少現在發現:若有下列4項因子(可能單獨存在或共同存在),會容易導致乾性皮膚發生:
一、角質層中缺乏NMF。
二、表皮層新陳代謝異常,角質過度增生。
三、(細胞層次而言)脂質合成反應變異。
四、角質功能異常,如細胞間鍵結喪失;屏障功能惡化。
所以要判定是否為乾性皮膚?……目前只能說:若確定皮膚屏障功能受到的傷害,來自於角質層脂質缺陷,或角質層失去保濕能力(如缺乏NMF),而產生的皮膚粗糙或脫屑現象,就能推定屬於乾性皮膚類型。
※油性皮膚
若說乾性皮膚源自皮膚生理反應上的不足;那麼油性肌膚,相對來說就是皮膚生理反應上的過度──皮脂腺分泌太多皮脂,導致皮膚過油,泛著閃亮亮的油光。
皮脂──來自於皮脂腺內特化的細胞經降解後的產物,包括:鯊烯(squalene)、臘類(waxes)、三酸甘油脂(triglycerides)、固醇類(sterols)。其中部分三酸甘油脂,會再被微生物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(所以皮膚pH偏弱酸性),固醇類被酯化,然後一起分泌到皮膚表面。
皮脂混合脫落的角質碎片,包覆在皮膚表面,能進一步防止身體水分散失,但這層薄膜不會影響皮膚「本身」的保溼能力。此外皮脂還能抑制黴菌生長,亦有令毛髮健全的功用,另外因含脂肪酸與蠟類,具微量界面活性劑功效。
皮脂分泌的量,與皮脂腺的數量與效能有關。在不同部位的皮脂腺數量也不同。尤其位於頭皮、臉部T字部位,胸部等,具有較高的分佈密度。
皮脂分泌過多,容易阻塞毛孔,導致痘痘問題,易產生紅、腫與痛等發炎症狀。
因此,油性皮膚類型指的是:皮脂分泌過多,伴隨有時發生紅腫現象,容易過敏又脆弱的皮膚。
※混合性皮膚(Mixed skin)
混合性皮膚則是指前述:乾性皮膚與油性皮膚狀態共同存在的膚質。
當然「共同存在」是指兩個相異的狀態,分別存在於臉部或身體上的不同區域。
補充一點:
忘了是在哪看到的簡易判斷法,"雞絲"(工具)只要一張面紙。操作如下:臉部清潔完,不保養,然後等6~7小時,臉部保持平直,將面紙貼附臉上:
乾性皮膚=>隨即脫落;
油性皮膚=>些微低頭臉朝下面紙不脫落;
正常皮膚=>些微低頭臉朝下面紙才脫落。